在谈第三代APU新品之前,不妨先让我们回到APU诞生的那个年代…… ·初窥融合门径 2011年首批Fusion计划(代号Llano)拥有三个系列,不同市场定位的APU产品:分别为单核心TDP 18W、双核心TDP 25W的适用于入门级主流笔记本电脑、一体电脑上的“Zacate”平台。 TDP 9W的适用于轻薄便携笔记本产品中的“Ontario”平台,其内部一方面是基于“山猫”(Bobcat)新架构的x86 CPU部分,有单核心、双核心两种,官方称单核心功耗可低于1W,另一方面则是衍生自Evergreen Radeon HD 5000系列架构的DX11 GPU部分。 Fusion彻底改变了CPU、GPU芯片的发展方向
最后一个系列也是性能最强、集成更大规模DX11 GPU图形核心,并在CPU部分借鉴强大的Phenom II架构的“Llano”平台。 第一代APU主要包括四种特性:超低功耗、全面支持DX11、提升高清硬解性能之后的UVD 3.0技术、以及对应如Office、IE9等软件的加速计算功能。 其实现在回首来看第一代APU,它绝不仅仅是低功耗高集成度的廉价解决方案这么简单。当年很多朋友对APU支持DX11不以为意,毕竟在当时这种支持从表面来看仅仅是一种“噱头”,但是从深层次角度来看,其实在DX 11中,微软进行的最具革命性的创新就是引入Compute Shader。它是一种纯数学形式的代码,不仅可以结合延迟操作模式和树状结构方便的进行线程间的大并行度管理,实现跨指令的数据共享,快速的实现各种通用计算应用,同时还取消了代码形式上对几何过程的强制关联。 简单地说就是,CPU与GPU透过Compute Shader被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这种联系在第一代APU中,绝不是表象的DX11支持,而是让CPU与GPU在Compute Shader代码支持下,成为平等的执行单元。而GPU与CPU用CrossBar连接起来,并让GPU直接使用CPU的MC,除了可以节约晶体管降低发热之外,也就是做到低功耗之外,还可以将CPU与GPU直接连接在一起,通过MC的统一控制直接完成数据的交换与共享。CPU与GPU在经过代码优化之后可以分别并行处理同一个任务,整体的运算效率会大大提升。 可以说是,在“融合”二字的体现上,第一代APU做的比当时的Sandy Bridge更加出色。 ·炉火纯青之后的锦上添花 时间再回到2012年,经过一年时间的洗礼,第一代APU在产品端虽然说不上风生水起,但是融合理念逐渐得到OEM厂商与普通大众的认可。即便是竞争对手英特尔,也开始投入所谓“真融合”处理器芯片的研发当中。 2012年10月份,AMD第二代APU逐渐公布,代号“Trinity”。对应APU型号分别为A4、A6、A8以及A10,依旧采用与第一代APU相同的32nm制程工艺,不过,在进一步控制功耗,降低功耗的基础上,第二代APU进行了全面的性能升级。而Trinity APU最大的变化,在于将具备双UTDP的Barts架构引入到了APU当中,同时进一步加深了GPU与CPU部分的联系,从而实现了显示输出与通用计算性能的同步提升。 第二代APU让融合更加完美(图片来自百度图库)
此外,第二代APU最为重要的一个技术点,就在于Turbo CORE 3.0技术的支持,它与英特尔的睿频2.0技术相仿,也是根据实际的计算需求,动态的去提升或者降低CPU与GPU的工作频率,其幅度分别可达19%与20%。 另外在GPU方面,第二代APU采用了与第一代完全不同的VLIW4体系,在流处理器有一定减少的情况下,SIMD阵列与最高频率都得到了提升,因此最终的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从第一代APU与第二代之间的差异来看,性能的提升是主要方向,Turbo CORE 3.0技术、最大主频提升、GPU体系的变更等等无一不是为APU性能提升而服务。但是从本质来看,这些差异也仅仅是锦上添花而已。 那么即将发布的第三代APU新品到底与前两代有哪些不同呢?性能提升还是不是主要方向呢? ·功耗与性能的博弈 时间来到现在,AMD终于正式发布了第三代APU新品,代号Richland,首发主要包括面向入门级PC、平板电脑的Beema与Mullins平台。再加上去年公布的首次实现x86四核系统级芯片(SoC)与次世代图形架构(GCN)性能的Temash与Kabini平台,以及面向499美元以下产品推出的Brazos平台,AMD第三代APU阵列已经全面成型。 低功耗、高性能、小体积始终是电脑硬件的核心追求(图片来自百度图库)
而对于这三大类新平台而言,低功耗与每瓦性能提升依然是其倡导的主要理念。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是第三代APU平台发布时期的行业背景。 时下,电脑市场细分化越来越鲜明,界线越来越清晰。第一代与第二代APU发布的时候,所注重的依然是个人电脑市场,包括笔记本与台式机。而如今,平板电脑行业的兴旺,使得第三代APU平台不得不对这一领域给予更多的关注,而首发三大类平台中的Mullins平台,就是为此而来。 由于新一代APU引入了AMD全新的功耗管理技术,如STAPM技术、智能启动控制技术等,再加上异构计算系统让CPU+GPU的融合得到更进一步完善,SDP功耗仅为2W左右的Mullins平台能够在超低功耗下实现性能的提升,这为APU发力平板电脑行业建立了极大的信心。 而对于Beema平台来说,它更多的是面向入门级PC产品推出。从官方给出的数据来看,Beema平台在功耗方面的降幅多达20%,标准TDP控制在15W,包括双核与四核两类处理器芯片。旗下型号主要包括主流的A系列以及入门级的E系列,其中A系列包括A6-6310 APU,A4-6210 APU;E系列包括E2-6110以及E1-6010。GPU部分从低到高分别采用了R2、R3与R4显示核心。 同时在内存支持方面,第三代APU也实现了突破,比如A系列最高端的A6-6310 APU,最高可以支持到DDR3-1866MHz内存,在这样的背景下,APU的并行计算能力将实现本质性的突破。 因此,从第三代APU的整体情况来看,低功耗管理、高速内存支持、更加完善的异构计算系统(CPU+GPU协作计算)、以及更高效的图形处理能力,是其鲜明的特性所在。 ·Jaguar升级PUMA+的蜕变 AMD在2013年就公布了第三代APU平台,其主要目标是实现全新的CPU核心设计、次世代图形核心搭载并且集成控制中心。而2014年公布的第三代APU,则更加注重三个方面的塑造,包括安全性、低功耗以及性能提升。由此可见,虽然第三代产品更强调安全性与低功耗,但是性能提升依然是APU不可忽视的一步。 |